首页 资讯 正文

南华大学驻隆回县小水塘村工作队:校地共绘乡村振兴“同心圆”

体育正文 93 0

南华大学驻隆回县小水塘村工作队:校地共绘乡村振兴“同心圆”

南华大学驻隆回县小水塘村工作队:校地共绘乡村振兴“同心圆”
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也 邵阳(shàoyáng)报道 在湘中腹地的(de)隆回县桃花坪街道有一个名为小水塘的村庄,几年前还默默无闻,如今却因(yīn)南华大学驻村工作队的“绣花功夫”频频出圈。2023年5月,南华大学第二轮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(rùzhù)小水塘村,以党建为笔、产业为墨、民生为纸,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鲜活画卷。 党建引领:从“被动看(kàn)”到“主动干” “以前开党员(dǎngyuán)会,人凑不齐。现在搞活动,群众都抢着报名!”小水塘(shuǐtáng)村党总支书记罗银华感慨。南华大学工作队的“党建+”模式,让(ràng)这个村庄的基层治理焕然一新。 每月一次的(de)主题党日,成了村里(cūnlǐ)的“思想充电站”——从(cóng)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到解读“三农”政策(zhèngcè),第一书记刘期彪的党课“接地气、冒热气”,连老党员(dǎngyuán)都直呼“听得懂、用得上”。两年来,70名(míng)党员签下服务承诺书,带头义务劳动180余次;10次院落恳谈会,让村民的“牢骚话”变成了“金点子”。更“潮”的是,工作队还带着村民“走出去”取经,从隆回向家村到浏阳的先进经验,成了小水塘的“他山之石(tāshānzhīshí)”。 2023年“七一”,校地联办的(de)文艺汇演让(ràng)村庄热闹非凡(rènàofēifán);2024年,50年党龄的老党员戴上纪念章时,不少村民湿了眼眶。“党建不是虚的,它让大伙儿的心聚到了一起。”一位村民说。 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(jìniànzhāng)颁发仪式现场。 精准帮扶:从“防返贫(fǎnpín)”到“谋致富” “送鸡苗鸭苗不算本事,教会技术、打开销路才是真章!”工作队队长刘期彪的笔记本(bǐjìběn)上,密密麻麻记录(jìlù)着每户村民的“致富档案”。 南华大学的帮扶(bāngfú)堪称“量身定制(dìngzhì)”:校领导“一对一”结对监测户,40名党员领导干部“认领”困难群众(kùnnánqúnzhòng);从公益性岗位到庭院经济规划,连鸡鸭养殖区都科学划分“人(rén)畜分离(fēnlí)”。去年免费发放的鸡苗鸭苗,今年已见成效——11户监测户达标退出,仅剩1户进入(jìnrù)观察期。村里的腊肉,更是在工作队的牵线下,卖到了长沙的消费帮扶平台。 “三个走遍”成了(le)工作队的铁律:每月走访监测户(hù)、每季度回访(huífǎng)脱贫户、半年遍访全村。一次走访中,队员发现监测户罗叔家屋顶漏水,当天就协调修缮完毕。“他们比亲戚还上心!”罗叔的话道出(chū)了村民的心声。 产业造血(zàoxuè):从“土疙瘩”到“金招牌” 乡村振兴,产业是根。小水塘(shuǐtáng)村的“产业版图”,藏着工作队的“商业头脑(tóunǎo)”。 传统产业升级:富硒大米“傍上”湖南(húnán)青山梯田农业公司,生态种植让(ràng)稻谷价格翻番; 新兴项目落地:300万元社会资本注入,建成(jiànchéng)年出栏5000头的零排放养猪场(yǎngzhūchǎng); 销路(xiāolù)保障:与湖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、红星大市场签订(qiāndìng)蔬菜保底收购协议,每亩稳赚2000元。 南华大学(nánhuádàxué)驻小水塘村产业帮扶车间。 创新还不止于此。南华大学松霖建筑(jiànzhù)与艺术设计(yìshùshèjì)学院师生参与设计的(de)“美丽屋场”成为网红打卡点,设计团队为土特产(tǔtèchǎn)设计的文创包装让产品溢价(yìjià)超30%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南华大学作为发起单位成员成立消费帮扶联盟,通过展销会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实现1700余万元的农产品销售。 最“绝”的(de)是(shì)利用衔接资金引进的现代化(xiàndàihuà)大棚项目,种出的反季节蔬菜直供长沙超市。“以前种菜靠天吃饭,现在订单农业让大家睡踏实了!”村民郭大哥笑道。 民生蝶变:从"三格式"到"三清(sānqīng)三化" 小水塘村(cūn)党总支书记罗银华的手机相册里(lǐ),存着114户三格式化粪池改造前后的对比图。曾经(céngjīng)蚊蝇滋生(wényíngzīshēng)的旱厕,如今变成贴着瓷砖的卫生间,这个被村民称为“厕所革命”的项目,撬动了人居环境整治的连锁反应。每月15日的卫生评比日,村民们会自发清扫门前三包区域,76岁(suì)的王奶奶甚至(shènzhì)给自家鸡舍装上了自动喂食器,“可不能拖了'美丽屋场'的后腿!” 小水塘村“美丽屋场(wūchǎng)”。 沿着新修的环李公桥水库(shuǐkù)公路(gōnglù)漫步,曾经淤塞的水塘已变身亲水公园,南华大学设计团队保留的老屋青砖墙(qiáng)与太阳能路灯相映成趣。更深远的变化(biànhuà)发生在(zài)村民心里:当卫生清洁户表彰大会上,22面流动红旗在掌声中传递,小水塘人开始懂得,和美乡村不仅是政府的蓝图,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田。 校地共融:培育乡土(xiāngtǔ)人才新梯队 在天子山五一小学支教的南华大学研究生黄老师,办公桌上摆着(zhe)特殊教案——既有“双师课堂”的电子课件(kèjiàn),也(yě)有手写的方言词汇对照表。这个由(yóu)6名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,不仅带来先进的教学方法(jiàoxuéfāngfǎ),更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态。而20余支南华大学“三下乡”团队留下的,不仅是墙绘和义诊记录,还有一叠厚厚的乡村振兴(zhènxīng)建议书,其中关于“庭院经济+电商”的构想,已孵化出月销5万元的“狮山(shīshān)菜薹”品牌。 南华大学附属(fùshǔ)医院义诊活动。 最温暖的场景出现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(yīyuàn)的义诊现场。当疼痛科博士为村民罗叔进行(jìnxíng)小针刀疗法时,村医罗湘北正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。这个通过“师带徒”和在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跟班学习培养出来的医疗骨干,如今已能独立处理颈肩腰腿痛等(děng)康复治疗。“我们要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。”刘期彪(liúqībiāo)说。数据显示,两年间共组织了(le)5次(cì)南华大学各(gè)附属医院开展的9次大型义诊,服务1800余人次,赠送药品19万余元,培养的12名“永久牌”村医成为健康守门人。 未来展望:振兴之路(lù)没有终点 两年的驻村帮扶,南华大学用“高校(gāoxiào)智慧”破解了一系列乡村难题(nántí):党建强了、村民富了、产业活了。但工作队的脚步并未停歇——荷花观光园、亲子(qīnzǐ)研学基地等新项目已提上日程。 “小水塘要变成‘聚宝盆’,还得继续闯!”刘期彪望着村里的(de)稻田,语气坚定。而(ér)村民们的笑脸,正是对这振兴之路最好的注解。
南华大学驻隆回县小水塘村工作队:校地共绘乡村振兴“同心圆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